为什么乌龟不可以吃?
先引用一篇旧文,首发于2017年3月 首先从传统文化上来说,我国古代就有“食龟”的习惯。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载了孔子死后,“弟子丧之如父”,而在“丧毕,相忘乎鱼鳖之间”,意思就是说孔子的学生们在他去世后举办了大肆的祭祀仪式,在祭祀过程中吃了不少乌龟(或是龟鳖)。
《礼记》是我国儒家文化中关于礼仪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在孔子指导下由他的学生编撰而成的,其中的记载应该是有价值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是认同食用乌龟的。 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食用乌龟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乌龟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乌龟属于变温动物,也就是说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乌龟的新陈代谢速率会相应提高,而外界温度降低时,乌龟的代谢速率也会随之降低。
这也就意味着乌龟是冷血动物,跟蛇、蜥蜴等动物一样,它们对于外界温度非常敏感。在气温低于20℃的时候,乌龟便开始停止进食,而当温度低于15℃的时候,乌龟就会进入冬眠状态。 除了具有变温的特性以外,乌龟还具有卵生和耐饥渴的能力。由于它们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肪,而且消化道比较长,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消耗自身储存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正因为乌龟有着这些特殊的生理构造,所以才使得人类想要自然杀灭它们变得十分困难。首先乌龟的免疫系统要比其他爬行动物更为复杂,它们身上拥有抗病毒的抗体,血液中也有抵抗细菌的细胞。由于乌龟属于变温动物,新陈代谢率较高,因此体内毒素能够很快得到清除或分解。加上它们生性胆小,触碰到危险物体时会迅速缩回,因而野外感染疾病的概率相对较低。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乌龟不会生病或者体内没有寄生虫。当它们摄入有毒物质或者寄生虫虫体被消化液分解后,游离出来的抗原物质仍然有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不良反应,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致命。
目前,人类已经能够对乌龟体内的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进行针对性的疫苗或药物防治。然而,这些疫苗和药械都是在乌龟发病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而一旦疾病爆发,病毒的毒性强弱、病菌的耐药程度以及寄生虫的密度都会影响疫苗及药物的有效性。有些疫苗虽然是强制注射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无论疫苗还是药物都对寄生虫或者细菌有针对杀灭的作用,但却无法消除乌龟本身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如果人的手指被乌龟咬破,只要及时清洗并消毒伤口,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感染;但如果直接用手摄取已经被乌龟咬过的食物,则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 有些人因为迷信而认为乌龟浑身是宝,于是故意打伤或打死野生动物中的乌龟,甚至将它们泡入各类饮料中食用。这样做十分不可取。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在使用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检验,确定其对某一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对人体无害时才能用于临床治疗。但所谓“以形补形”“以牙还牙”的食疗方法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用这样的方法来进食野生动物不仅不能强身健体,还有可能伤害健康。
食用野生动物本身就存在传播疫病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相应疫苗免疫的动物来说,人类在食用之前很难判断其体内是否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