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白点病是什么样子?
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由于该病原体在幼虫时期体色呈白色),是淡水鱼类最常见且杀伤力最大的寄生虫疾病之一。 主要危害对象是鱼体表粘液层中的细毛状腺细胞,使细胞内部分泌的酶活性降低或消失,导致粘液蛋白聚集于表皮细胞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
刚开始时,由于受感染细胞尚能分泌一定的粘液,所以病初仅可见于体表皮肤稍有增厚,但粘液减少且无光泽;当大量繁殖而阻塞了胆道系统后,则出现消化不良、拒食、腹胀和腹泻等症,皮肤皱缩变脆并脱落,此时病鱼体表的“白点”逐渐扩大,严重时体表很多部位都有分布。如果此时不及时治疗,疾病继续发展则会侵害内脏器官,造成死亡。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高温多雨的季节发病率最高。病原体喜欢生活在弱碱性的水环境当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耐低温,因此冬季很少发病。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杀灭体内外的寄生虫成虫及幼虫。预防本病主要是及时清除病鱼体和滤食性鱼的肠道内容物,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水、投喂药饵来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在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已发病的鱼池可采用食盐溶液(每10千克水对食盐50克)浸洗,或用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为1‰~2‰)浸洗,也可用红汞溶液(浓度为3%左右)涂抹患处,这些都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