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身白点病怎么治疗?
白点病,是由寄生虫(寄生虫名称为海兽胃线虫)引起的,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偶尔也可发现于海水养殖池中。当寄生虫大量繁殖、聚集在一起时,可诱发疾病的发生。 病原体为异尖线虫,又简称海兽胃线虫。成虫主要寄生在海生动物如鱼类、海洋哺乳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偶尔也能发现于淡水鱼类及家畜的消化道内。
异尖线虫形态呈长梭形,前端较宽而钝圆,后端细而锐尖,整个幼虫形似“箭头”或称“逗号”,身体前部有一对胸鳍状突起,后部有一对尾鳍状突起,每个突起上生有绒毛带状游泳器官—纤毛。异尖线虫体色随发育阶段和外界环境色泽而变化,幼虫期体表颜色多为棕色或灰褐色,随年龄增长,颜色逐渐变深变为黑褐色,成熟个体体色基本一致。
由于异尖线虫的绒毛状游泳器官上有许多皱褶,可使水流产生漩涡,从而带动其游走并寻找适当的部位钻入皮肤,引起慢性炎症反应。患部皮肤轻度增生性改变,伴有局灶性角化过度;严重病变部位的皮肤增厚较明显,表面凹凸不平,似蛇皮状,色素沉着,全身皮肤可发生瘙痒。
1)清除病因 停止投喂可能感染异尖线虫的海水鱼虾肉类,进行彻底清洗消毒。采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全池均匀泼洒杀灭异尖线虫。
2)药物治疗 ①苯海拉明糖浆:在疾病早期可用0.3%~0.5%浓度的糖浆溶液浸浴病鱼10~20分钟。 ②维生素C粉剂:每亩水体投药250克,同时加注新水,保持盐度不变。 ③阿米诺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注射0.045毫升,隔日再注射同样的剂量1次,连续注射2次。
④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每千克体重注射0.25毫克,每天1次,连用2天。 ⑤硫酸链霉素、土霉素等类药物,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亦可选用。
以上药物应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在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掌握病情进展,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对已感染但未经治疗的鱼种不宜用上述药物浸泡,以防中毒。 对已出现严重贫血症状的鱼应及时补充铁制剂,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改善机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