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过了潜伏期就可以排除了吗?
不是的,需要根据具体传染的情况来分析。 大多数传染性疾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所谓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间。有些传染病的潜伏期较长,如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需经4~8周才能在体内发育成感染病灶;而某些病毒的潜伏期更长达30d甚至更长,一旦入侵细胞,即进行复制,产生大量病毒颗粒。
如果病原体在潜伏期内不发病,则潜伏期过后,就不会再出现症状而排出病原体了,这样的感染就是“健康携带者”。 然而,人类是复杂的多细胞动物,每个细胞的生理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不例外,它们在人体内也需要依靠细胞来完成代谢,同时还会释放毒素,使细胞受到破坏,这样就可能引起全身的症状。
但是,也有部分病原体具有急性或亚急性感染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的繁殖速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此时即使体内的抗体水平已经上升,病原体也被清除,但此时由于病原体的数量仍然较多,也可能造成比较明显的临床发作,这类疾病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寄生虫病等。 这些疾病的抗体检验往往是阴性的或者指标较低的,但此时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存在,所以必须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