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缸海藻怎么养殖?
这问题其实有点久远了,因为答主已经不玩海水缸了……不过既然有人邀请,就简单写点自己当年养海葵和海水藻类的经验吧。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海水缸中所能看到的海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海域中的海藻,我们称为海生藻类;另一类则是海洋异养藻类,这类藻类主要依靠吸收外界的营养来生长,而不是像海生藻类一样从海水或底床中获得营养。
常见的海生物百科书籍上关于海生藻类的介绍大多十分详尽,但对于异养藻类的描述则比较简单,甚至只有寥寥数语,在搜索引擎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因此对于这一类植物的了解大多数人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 异养藻类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赖外力供给营养物质才能生存,它们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自身生长所需的有机物,所以这些物质只能直接从外界获取。由于海洋中可利用的碳源、氮源等无机物种类丰富数量巨大,而且海洋又是有机物的“消声器”,绝大部分被分解的有机物都被重新合成新的化合物,因此为异养藻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在自然界中,异养藻类通常以细菌为其营养来源,当细菌们摄入藻类能够提供的碳水化合物时,部分细菌会将其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释放出来供自身的生长繁殖,而一些细菌也能直接利用藻细胞内的糖类和蛋白质。不过虽然异养藻类需要细菌的帮助才能成长,但是在某些条件下,例如缺乏有机养料的时候,它们也能够将细菌作为惟一的养分来源,并且通过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抑制自己的散失。
除了从细菌中获得营养物质外,异养藻类还可以直接利用海水中的硝酸盐、磷酸盐以及钾离子等无机物。在培养异养藻类时需要特别注意碳源的补充,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异养藻类都需要富含碳源的养料,如果没有充足的碳源供应,即使其他营养元素再齐全也容易导致藻类因饥饿而死亡。 了解完异养藻类的生活习性,再来谈如何培养的问题。一般对于植物学家来说,最理想的环境是能让物种尽量接近原生环境,因此在野外采集到植物后应立即其带到实验室,或者在原环境下进行培育。但是对于海洋生物学家(包括我)来说,最理想的实验环境是无法达到的,因为我们不可能长时间保留海洋生物的原生态样本,或者等待它们的孢子、种子等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这时我们就需要建立人工培养液来模拟海洋生态环境,用来接种和繁育人造海底花园。我所采用的培养方法是将采到的海生藻类洗净置于玻璃罐内,加入自来水让其自然渗透,24小时后取出,以同样的方法继续培养直至长出较稳定的群体,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天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海生藻类大多是阴性的,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及温度过高,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5℃左右。同时在每2天一次的换水过程中,新水的碱性切不可太大,否则会刺激藻类脱氢酶的作用,导致其快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