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子怎么养殖?
石龙子,又称四脚蛇、蛤蚧(广东称法),属有鳞目蜥蜴科动物。原产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世界各地都有人工饲养。 成年的石龙子长约15~20cm,体重约70g;头部较狭,吻部尖细,眼睛大而突出。全身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后端有3对黄色的突起,尾尖为黑色。四肢短粗,前肢5指,后肢4趾。背部有脊棱。腹面灰白色,肛门附近有黄色斑纹。雌雄异形,雄性尾部较长,可达30cm;雌性较小。 生活习性 石龙子属于日行性动物,白天活跃于树木和灌木丛中,夜间则潜入岩石或树洞中休息(也有夜晚出动的物种)。胆小机谨,害怕人会咬人。主要捕食昆虫,如甲虫、蚂蚁等;也吃软体动物和蜗牛。在食物缺乏时,也会食少量植物。属肉食性动物。
繁殖特点 多于春季开始交配,孕期约3个月,每胎产卵6~12个,卵圆形,白色。幼体和成体的区别在于身体上有颜色,腹部有斑点。 石龙子可以人工繁育。 常用饵料种类 虫子类:如蟋蟀、蝗虫、蝼蛄、蚕蛹等。 鱼类及动物内脏:如鱼肉、鸡肝、猪肝等。 用植物油拌和的配合饲料,如面粉加鸡蛋黄、熟玉米粉等。
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常见的疾病有感冒、肺炎、腹泻、肠炎、寄生虫病等。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应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做好防虫工作,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
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情况时,应及时治疗。 出现感冒症状,要及时处理,以免传染给其它宠物。 由于寄生虫的发育周期长,因此要注意定期驱虫。
石龙子生活能力较强,在纸盒、塑料盒等地方都可以生活,但是最好用玻璃缸饲养,这样更有利于观察石龙子。缸内需在角落放一至两块石头(或木块)并用胶固定,底部铺一层2——3CM的干净沙土,再倒上一些水将沙土浸湿(不积水)。可放入一些植物(放植物的土要多一些),让环境更接近自然,便于石龙子隐蔽。
石龙子是变温动物,适当加温可促使石龙子新陈代谢加快,这样小石龙子生长速度就快,大石龙子排便也快。但加温不可过度,很容易导致石龙子脱水。最好的办法是用60W的灯泡在玻璃缸上方照明加热。
石龙子主要吃昆虫,蟋蟀和面包虫是最好的食物。偶尔也能吃一些鱼虾,还可以给它切碎的昆虫和鱼虾混合营养膏。石龙子不爱喝水,把食盘当水盆,所以食盘里的食物一定要勤换。
1、石龙子的食性
石龙子一般以活动的活体为目标,所以饲养时最好投喂活体饲料,也可饲喂人工配合饲料。
幼体主要以面包虫、蚯蚓的幼虫,黄粉虫的幼虫为食。同时应投喂少量的果蔬。成体主要以蟋蟀、泥鳅、蚯蚓、黄粉虫以及鱼虾碎块为食。
一般体重在100克以下的喂食面包虫2条或蚯蚓、黄粉虫各1条,体重在100~200克的可喂食蟋蟀2条或蚯蚓、黄粉虫各2~3条、2~3条泥鳅。1周后重新称量体重,根据增重情况调整投喂量。
2、石龙子冬眠
石龙子有冬眠习性,每年11月上旬进入冬眠,这时应适当降低饲养箱的温度,将温度控制在5℃左右,使石龙子能正常冬眠。冬眠期不宜搅动。
3、石龙子的繁殖
石龙子在5月份进入繁殖期。繁殖期间,应保持较高的湿度,每天喷水3~4次,并向石龙子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增加投喂鱼虾类饲料和配合饲料的量,增加钙质的补喂,保证营养全面。
在繁殖期间,可把刚从冬眠中醒过来的石龙子直接投入产卵缸中,一般交配从3月中旬到4月中旬。
如果气温偏低,可适当提高产卵缸内温度,一周后将温度调至20℃。受精卵在5月上旬产出,产卵后的石龙子应立即捡出,产卵盆内保持潮湿,一般在6月末7月初幼体即可破壳而出,直接捡到小石龙子饲料盆中饲养。
雌体每年产卵1~2次,3~5龄的雌体进入繁殖状态。每次产卵8~15枚,卵为白色或浅灰色。卵长椭圆形,长径30左右,短径20~25毫米。
4、石龙子的喂养
石龙子的食量较大,但消化时间长,且有饱食性,所以应少喂,一天喂一次。
石龙子有攻击同类和大吃小的坏习惯,所以一定要分开饲养,可以防止它们打架和自相残杀,也能使它们少受干扰,加快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