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皮上还是皮下?
首先,我们通常所说的“疫苗”是指由微生物制成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而目前市面上的接种针剂主要有三类:注射用冻干疫苗(包括液体疫苗);注射用减毒活疫苗;吸入用减毒活疫苗。 前两种我们比较熟悉,都是传统的接种剂次,即需使用注射器将疫苗液注入体内进行免疫。而第三种则是近几年新研发的接种技术,通过雾化装置使疫苗雾气化为气溶胶,患者主动呼出气体中的含菌量即可达到接种要求,属于非注射无创性免疫策略。
三种针剂的接种部位在医学上都属于皮下注射。之所以选择皮下的位置进行注射,是因为这里有着广泛的毛囊和皮脂腺,有利于疫苗的附着和吸收。但无论是哪种形式,最终都是由人体主动摄取,把其中含有抗原信息的核酸分子经过传递,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那么,对于不同种类的疫苗而言,因毒株类型、制剂、免疫程序的不同,接种的部位以及接种后的反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对婴幼儿常见的乙肝疫苗,由于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可长久维持,一般只需要接种1~3剂次就可以获得长期的免疫保护效果;而成人乙肝疫苗则需要接种6剂次以上才能产生有效的抗体。
又如对结核病患者来说,卡介苗需要反复接种三次,而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泰诺福韦酯)则只需接种一次即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接种何种疫苗,均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