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绦虫严重么?
不请自来~ 先上结论,一般症状很轻,但是严重的会致死。 绦虫病是由寄生虫——绦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引起的疾病。成虫呈带状,全身覆盖有角质纤维膜,虫体中有线状螺旋状肌肉,可伸张收缩。其生活史复杂,必须经过中间宿主和终点宿主才能完成。在自然界中,该病主要传播昆虫。当人们摄取了未煮熟含有绦虫幼虫的肉类食物后,幼虫进入消化道,侵入小肠,在小肠中幼虫钻入胆道或肠壁细胞,进行增殖并分泌酶类使虫体穿透,形成穿孔,随后幼虫钻出孔外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最后到达脑部、脊髓等部位,在这里发育为成虫,并产生大量虫体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出现头疼、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若虫体在消化道内运动到消化道末端,可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时若再次进食未熟的含幼虫的肉食品,则可重复感染。
一、流行病学 我国目前尚无有关本病的发病统计资料。但1986年对河北农村15岁以下儿童普查资料显示,平均发病率约为7%(其中男性2.7%,女性14%)[1]。1988~1990年间,北京市某医院共收治病人396例,经治疗全部痊愈,无死亡者[2]。
二、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与病情轻重及虫体数量多少无关,而与宿主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病程一般为3周,如不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
(一)胃肠道症状 主要为食欲减退、厌恶油腻食物,并对脂肪消化能力低下,可有腹泻,大便常带有未消化的残渣,有的病人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次。
(二)神经系统症状 精神萎靡、头晕头痛、乏力、易怒、失眠或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三)身体其他部位症状 有时可见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可发生过敏性紫癜。
(四)体征 可有轻度肝肿大,偶见脾大。患者体重减轻,但一般状态尚好。病程数周,经适当治疗后恢复较快,一般多在1个月以上,预后良好,极少复发。如有复发,可能与接触传染源有关。但个别病人可反复感染,经久不愈。 体检时,除发现上述一些急性症状外,还应注意检查有无体表或内脏寄生虫。如发现蛔目,可用镊子将其轻轻拉出,观察其形态颜色,再作相应处理。
三、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数病例可以作出诊断。
(一)检查粪便 在发作期应连续检查3次以上粪便,以便找着虫体或虫体形态变化,必要时行粪便培养。
(二)检查胃液 如阳性,应仔细寻找虫体,并作虫体计数。
(三)剖腹探查 如有必要,可剖腹检査,直接观察胃肠粘膜有无损伤及异常附着物。
(四)血清学试验 用生物检测方法测血中抗原含量,以判断体内有无囊尾蚴存在。
还应进一步查找可能的营养不良原因,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 对绦虫病治疗有效的方法是驱虫药的治疗。 目前常用的驱虫药有甲硝唑、阿苯达唑、左旋咪唑、四咪唑、哌嗪和苯海拉明等。 具体用药量应参照药物的说明书或遵医嘱服用。 服药后可再次检查粪便,如发现虫体,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