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长白点得了什么病?
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又名小瓜虫病,是由寄生虫——小瓜虫寄生在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的疾病;严重时,幼虫从鱼的皮肤或鳃部侵入体内,大量增殖、发育成较大的成虫,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和组织的坏死,若细菌在此时感染,则会加重病情的发展。
1. 流行情况 小瓜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纤毛虫纲异尖目异尖科。该寄生虫主要寄生于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也可寄生于淡水鱼类和水族箱中的水生植物上。当上述生物死亡或被食用时,残体在消化道的蠕动作用下进入腹腔内,并在此发育为具有运动能力的幼虫期。当水环境中溶氧充足、温度适宜时,幼虫从消化道游离出来,并依靠其体表纤毛的摆动而游动。此时,如遇到适宜的新宿主,它们就会钻入新宿主的皮肤或鳃部进行寄生,开始它的侵害。 白点病的病原体属于寄生虫中的原生动物门异带目异尖科,与海兽胃线虫(海兽胃液中的寄生虫)属于同目不同科,形态结构上有一定差异。由于该目的寄生虫在形态学上与蛔目较相似,因此又称为异尖蛔目。
2. 症状与病变 由于寄生虫主要在皮肤表面或鳃部位吸血,导致受害部位皮肤组织出现点状出血,同时由于变态反应的发生,使皮肤表面出现白色结节(因富含角质蛋白,在显微镜下观察呈圆形,故称小白点),这就是该病命名的由来。一般经过7~10天的潜伏期后,寄生虫由外向内生长,在皮内移动并吸取营养,继而深入肌层,并不断蔓延扩大。 早期,由于侵人体内的幼虫数量较少,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较为缓和,仅表现为皮肤轻度肿胀、发白,表皮粘液分泌增多,呼吸急促,进食减少等。随着幼虫的繁殖和代谢物的大量积累,机体抵抗力下降,继发性细菌感染,加重了机体的病理变化,此时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皮肤高度充血,肿胀,有白色脓性渗出,皮肤表面有大量污秽分泌物,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吞咽困难,食欲减退,逐渐消瘦,体质衰弱,营养不良,最终衰竭而死。有些幼虫能够突破肌层的防御而侵入到血管中,从而发生转移,这时则会出现全身乏力,精神不振,行动迟钝,反应较慢,有时头向后仰,脖子伸直,腹部膨胀等症状,若处理不及时,往往导致死亡。
3.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但须与细菌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予以鉴别;最后确诊需通过实验室检查。
4. 防治 对鱼体进行消毒(浸泡或洒浴),以杀灭体内的幼虫;用药物杀死体外成虫以及虫卵。目前,常用的药剂有高锰酸钾液,硫酸铜液、福尔马林溶液等。还可以采用紫外线照射杀虫、电热灭虫、冷冻杀蚴等方法。对于患有白点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可采用注射器抽取药液直接注入口腔或肌肉,亦可涂抹于患处。应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经常更换饲养用水,并保持水的新鲜度。